*兒玉源太郎總督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
1.加強保甲、警察制度:平均每547名台灣人中有一人是警察
2.採高壓與懷柔的兩面手法治台(「貪財、怕死、好面子」)
*左久間左馬太總督:理蕃政策→使原住民順應、接受日本統治
*日本治理
武官時期
1.建立詳細的戶政、地政檔案
2.統一度量衡
3.設立台灣銀行、統一幣制
4.大興電信事業(1919年,全台有7146支電話與6條電報線)
5.1908年:完成從基隆到高雄的鐵路
6.加緊修築基隆、高雄兩港
7.推動「綠色革命」:台灣成為「米糖王國」
8.實行日本人、漢人、原住民三種不同的教育體系
9.致力廢除「三惡」:阿片、纏足、辮髮
10.加強衛生體制:改造下水道,進行捕鼠工作
11.改農曆為公曆(國曆)
12.在街頭放置時鐘,培養台灣人的守時觀念
13.推行市區改正(?)計畫
文官總督時期:同化政策(日本本土進入大正民主時代)
1.1922年:「台灣教育令」→台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
2.1920年:全台行政區化改為三級制→州廳、郡市、街庄→推行有限地方自治
3.完成數個大中型基礎建設:1.桃園大圳 2.嘉南大圳 3.日月潭水力發電所
4.米糖產業進步:蓬萊米研發成功,提高稻米產量
5.1914年:林獻堂成立「台灣同化會」(不久被勒令解散)
6.1920年: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」→要求台灣自治
7.1921年:蔣渭水於台北成立「台灣文化協會」
8.1927.7.10:蔣渭水成立台灣第一個政黨「台灣民眾黨」。影響→1935及19??舉行州會議員選舉,台灣首次擁有選舉權
9.農工運動蓬勃(受總督府鎮壓):簡吉成立,「台灣農民組合」;1928年:蔣渭水指導成立「台灣工友總聯盟」
10.1930.10.27:「霧社事件」領導人,莫那魯道
11.1920年:「新文學運動」,主張使用白話文。主持者,黃朝琴。賴和被譽為「台灣新文學之父」
12.1933年:「台灣文藝作家協會」,刊行中日文並用的的《台灣文學》雜誌
13.成立「台灣文藝聯盟」,成員為全台灣作家
14.著名藝術家 畫家:陳進、林玉山、郭雪湖、陳澄波、廖繼春。雕塑家:黃土水→「水牛群像」。音樂家:江文也
後武官總督時期(全面徵兵制度)
皇民化
1.大力推廣講日語,在各地設立國語(日語)講習所
2.取消報紙中的漢文欄,廢止學校中的漢文課
3.1940年:改姓名辦法
4.大興日本神道,壓抑民間信仰,裁併地方寺廟
5.招募從軍 「農業義勇團」。「高砂義勇隊」(針對原住民)
台灣產業工業化
1.「工業台灣,農業南洋」:成立「台灣拓殖株式會社」
2.1935年:在高雄成立煉鋁工廠
3.1937年:第一次生產力擴充五年計畫→增設水力與火力發電廠
4.1939年:台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
5.1944年:美軍開始轟炸台灣
*日治時期的台灣糖業
1.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種
2.改善製糖方法
3.獎勵從事糖業者
4.「原料採集區域制度」:農民只能把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;價格由糖廠決定→蔗農生活困苦。
5.扶植資本家投資製糖業
4及5的影響:糖業完全為日本資本家壟斷
*日治經濟
1900~1920:台灣糖業
1920~1930:糧食外銷(蓬萊米)
註:1900~1930時期,「工業日本,農業台灣」
1930後:工業為重。戰爭需要。
*日本治台,財政獨立計畫
整理地籍
發行公債
統一貨幣及度量衡
興建相當的產業硬體措施
大力推行公賣措施(運用地方稅制)
公賣品項:鴉片、樟腦、菸草、食鹽、酒精、度量衡
公賣影響:增加總督府收入,避免以上產業的爛伐濫墾。
*日本治理(教育)
初等教育
1895年:伊澤修二建議台總督府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;於北市芝山岩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(台灣的第一座小學)
1896年後:設置國語傳習所;設置更多義務小學
1943年:台灣人民義務教育普及率為71%(全亞洲只低於日本,已達先進國家之列)
中等教育:公費制的師範學校制度:因普及教育需大量師資;職業學校:發展經濟之考量
中等以上教育不普遍,很多高等學校僅限日本子弟就讀(如,台北帝國大學幾乎是為日本人所設立)
影響:台灣人留學日本風氣相當盛行,共計20萬之譜,私塾仍偷偷存在(不能忘本)
*日本治理台灣的成就
鐵路路線擴建
米糖產量增加
郵信電信普及
人口增加
公學校普及
放足徹底實施
現代衛生環境建立
守時守法概念養成
*日本治理(選舉史)
中央:無。地方:州、市、街、庄議員選舉
*日本治理(影響)
1.台灣進入現代之肇始:輸入日本明治文化,西方器物制度
2.台灣文化主體性萌芽:產生於引進日本、西方文化並與中國文化互動頻繁之時
3.二戰期間,台灣文化發展停滯不前:因「皇民化運動」,強制輸入日本文化
中華民國(選舉史)
中央(兩階段):國大代表間接選舉---六年一選 → 1996年---人民直接選舉
地方:1945年:縣參議員及台灣參議員。1990年:市長、市議員、市民代表、村里長。
二二八事件
肇因
陳儀等接管官員貪污嚴重、軍警紀律敗壞,陳儀大權獨攬
戰後經濟崩潰:人民生活陷入困境
政府急於「去日本化」
餘波:「清鄉」、「白色恐怖」
*中華民國時期(影響)
1.回復中華文化
2.資本主義導向:因反共抗俄(反共產主義)
*二戰後 台灣(社會)經濟貧困的主因(1949~1959之背景)
1.二戰後期遭美國轟炸摧毀
2.戰後中國惡性通貨膨脹
3.貨幣濫發
4.中活民國撤台之100萬餘暴增人口
*中華民國(經濟)
1949~1959(美國經援14.8億美元)
1.計畫經濟
1-1目的:重建
1-2主持者:陳誠
1-3內容
1-3-1三七五減租
1-3-2公地放領
1-3-3耕者有其田
2.第一期經濟建設計畫
2-1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→替代進口商品,如洋火、洋?......
2-2提高關稅、限制進口:外匯管制,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
1959~1973
背景
1.大趨勢:先進國家(如美國)欲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
2.政策(方向):自由開放、獎勵出口、出口帶動生產→吸引外人投資
3.主持者:伊仲容、嚴家涂
內容
1.成立加工出口區
2.19點財經改革措施
3.獎勵投資條例
影響
1.台灣成為美、日兩國的加工基地
2.使台灣經濟活動由農轉工(農業社會→工業社會)
1973~1979
背景
1.石油危機
2.退出聯合國
內容
1.「十大建設」:??????
2.主持者:蔣經國
1980年代後
1.持續放寬進出口及投資限制
2.1987年:新外匯條例→人民可以自由持有及運用外匯
*二戰後經濟發展
扶植農業政策:三七五減租、耕者有其田、公地放領→1953年,台灣經濟恢復至戰前水準
→「以農養工」:台灣經濟迅速成長
背景
1.日本治理的基礎
2.中國大陸來台之資金、人才
3.美國經援
→1950's
1.進口替代
1-1以農業所得支援工業部門
1-2以農產品出口換取外匯以進口工業機器,發展民生工業
2.保護本土產業
2-1提高關稅
2-2管制外匯
2-3限制進口
→1960's:出口擴張
原因
1.內:國內進口替代產業飽和
2.外:工業化國家為節省工資,將產業移至具工業基礎,勞工成本低廉處
內容
1.1960年:→積極爭取外商在台投資
2.1966年:成立高雄出口加工區
影響
1.1963年:工業經濟比重超過農業
2.1963~第一次石油危機: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之經濟成長率
3.1971年:對外貿易出現順差(長期維持)
→1970's:轉型
內容
1.第二次進口替代
2.「十大建設」
背景
1.外交受挫
2.石油危機
3.基礎公共設施不足
影響:台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,「亞洲四小龍」之一
→1980's:轉型→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
背景
1.地價上漲
2.環保意識抬頭
3.治安形勢惡化
4.勞工意識勃興
影響:經濟日漸自由化、國際化
→2001年:加入「世界貿易組織」(台澎金馬個別關稅)
1.市場持續開放,外來產品衝擊國內產品(尤其是農產品及民生工業)
2.企業出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(為了降低生產成本)→產業空洞化
3.潛在金融危險:經濟自由化→國內金融業競爭激烈
*二戰後社會變遷
1968年: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」
1970's:「客廳即工廠」
主持者:謝東閔
影響
1.大量人口湧入城市,各都會人口激增(**都會圈)
2.核心家庭結構成為社會主流→老人安養與幼兒托教成為社會問題
其他現象
1.醫療條件改善→平均壽命不斷延長
2.高生育率、低死亡率→低生育率、低死亡率:高齡化、少子化社會
1980's
1.1980年:成立「消費者文教基金會」→消費者維權意識興起
2.民主運動蓬勃(街頭抗爭)
3.少數族群權益:原住民、外省人(返鄉探親)、客語、、同志、
1995年:「全民健保」